- 李石磊;
为使虚拟电厂(VPP)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进而实现产品打包和市场交易,利用能源资源天然的地理信息属性,将虚拟电厂需求侧能源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提出虚拟电厂需求侧能源的评估方法。分析需求侧能源的构成,建立评估模型的指标体系,对评估模型的指标体系进行细化,提出共有指标和差异指标并给出量化方法。使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加权和法给出评估指标标准化、共有指标权重、差异指标权重及评估模型的计算方法。通过10个地区的数据对评估模型进行算例分析,为建设虚拟电厂进行资源优化聚合提供量化方法和科学支撑。
2025年11期 v.25;No.312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0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马致远;
量化模型是投资者挑战股票动态预测的核心之一,原始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股票预测模型由于输入的数据存在噪声,干扰了预测效果。针对影响股价的因子有259项指标,先用降维方法对输入数据进行降维,保留了关键信息,再输入LSTM,组成改进的预测模型,即PCA-LSTM(主成分分析-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ISOMAP-LSTM(等距映射-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与PCA-ISOMAP-LSTM模型。通过实证对比,相较于原始LSTM预测模型和注意力机制模型(MHA-LSTM),PCA-LSTM模型与ISOMAP-LSTM模型减少了训练时间,预测误差评估指标中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相对误差(MAPE),均方根误差(RMSE)都有显著降低,平均涨跌准确率(ARRF)有显著提高,但PCA-ISOMAP-LSTM模型误差率有所增长,准确率有一定降低。Diebold-Mariano检验也表明,PCA-LS TM模型、ISOMAP-LSTM模型股票预测能力都强于原始LSTM模型和MHA-LSTM,而PCA-ISOMAP-LSTM模型和MHA-LSTM模型均比原始LSTM模型预测能力弱,PCA-LSTM与ISOMAP-LSTM两种模型预测精度差异不显著,都可作为股票量化投资的一种新的技术支持。
2025年11期 v.25;No.312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赵勇;文诗宝;卢鹏;黄梅婷;
多源异构的地质大数据在结构化过程中难以保证其准确性。通过构建南宁盆地标准地层体系,采用南宁地质空间大数据分析系统的基于钻孔全自动建模方法创建三维地质模型,并考虑工程地质分区、年代地层、地质成因类型及地层岩性4个因素辅助快速清洗与处理已结构化的入库数据。结果表明,根据三维地质模型出现的不连续区、突变区及拓扑错误区能快速查找结构化数据重复、异常、缺失等问题,有效提升错误识别速度和识别率。
2025年11期 v.25;No.312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2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曾凡森;冯权利;韦国笠;周磊;代陶陶;
对于大空间内暖通空调(HVAC)系统的气流组织及热舒适性评估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提升室内热舒适水平及减少能源消耗具有显著价值。为了提高不规则大空间空调的使用舒适度,降低空调室内机安装位置对空调舒适度的影响,施工方借助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软件Fluent对广元市某游客中心内二层服务大厅进行软件模拟测试,并对该区域进行深化设计。模拟中发现服务大厅舒适度虽达到了规范要求,但是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故根据CFD软件模拟结果对图纸进行深化设计,深化设计后模拟结果由局部区域Ⅲ级、大面积Ⅱ级,提高到局部区域Ⅱ级、大面积Ⅰ级。最后对服务大厅的实际风速和温度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除了小部分因门窗和人员流动影响温度和风速外,其他区域与模拟结果误差较小。借助具体实例,打开了施工方对空调系统舒适度控制的正向反馈思路,提升了施工方在项目施工中的科学性,为施工方提出深化设计提供了一些思路和经验。
2025年11期 v.25;No.312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涛;王永刚;田凯;郭靖;
新近系疏松砂岩有着成岩程度低、胶结程度差的特点,其结构疏松,地下水容易在该地层中富集,是地下水的主要渗流通道。结合香山2号隧道,通过现场试桩试验及数值模拟的手段系统研究水平旋喷桩超前支护体系在泥岩夹疏松砂岩地层中的应用技术,并提出二次补充注浆技术完善了水平旋喷桩的若干技术缺陷,解决了香山2号隧道掘进过程汇总频发的掌子面垮塌、突水涌泥等病害问题。通过提炼计算模型,提出基于杆系结构的水平旋喷桩简化计算方法,便于该支护体系的推广应用。
2025年11期 v.25;No.312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梁晓亮;杨宇;刘伟;鄢海涛;
采用TBM(隧道掘进机)在硬岩中掘进需要一定的安全覆岩厚度以保持围岩自稳,但安全覆岩厚度过大会增加隧道设计总长度,造成造价上升。因此,研究TBM掘进硬岩隧道最小安全覆岩厚度具有重大工程意义。依托穗莞深城际铁路西乡站—宝安站双模盾构隧道工程案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围岩等级参数下最小安全覆岩厚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采用拱顶位移法模拟时,如果隧道围岩等级为Ⅱ级或Ⅲ级,软土厚度为隧道直径的0~3倍,那么最小安全覆岩厚度则为隧道直径的0.2~1.2倍。当采用压力拱法模拟时,如果覆岩等级为,Ⅱ级或Ⅲ级,软土厚度为隧道直径的1~3倍,最小覆岩厚度与埋深的比值随着硬岩厚度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比值最大为0.39;覆岩等级为Ⅳ级、软土厚度为隧道直径的1~3倍时,最小覆岩厚度与埋深比值始终随着硬岩厚度增加而减小,比值最大为0.42。研究结论可为TBM安全掘进硬岩隧道提供工程指导。
2025年11期 v.25;No.312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靳兆阳;牛刚;
在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过程中,刀盘前偶遇孤石群的情况时有发生,对盾构掘进效率和施工安全构成严重影响。为了实现泥水盾构刀盘前密贴孤石群的快速、高效处置,减少盾构带压开仓查换刀次数,确保安全、平稳穿越孤石区域,以福州地铁滨海快线项目滨中区间右线盾构突遇孤石群处理施工为例,深入分析掘进异常情况、开仓查刀、刀具更换、地面补勘、紧邻刀盘孤石处理等关键环节。提出“破碎岩石下压法”和“刀盘前方岩石推倒填坑法”新技术和新工艺,有效解决了大直径泥水盾构掘进过程中突遇孤石群处置难题,显著缩短了盾构穿越孤石群施工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和参考。
2025年11期 v.25;No.312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钟信林;郑争锋;张晓健;周浩;张永昌;
为研究蕲春抽水蓄能电站输水发电系统工程地质条件稳定性,选取最优方案,在工程区开展工程地质测绘、高密度电法、地应力试验,定性和定量描述工程区地质条件,并结合岩土应力状态分析多方案输水发电系统的优劣性。结果表明,3条断裂降低了西线方案的工程地质稳定性,因而选取东线方案。此外,中部式和尾部式地下厂房地应力条件均满足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要求,但中部式厂房地应力分布更加均匀,且无断裂制约地质稳定性,因而选取更优的中部式厂房方案。
2025年11期 v.25;No.312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1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毅凡;陈辉;任建洲;吕佼佼;祁永超;张耀中;
中国现阶段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形势严峻,管理难度较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聚焦于农村MBR(膜生物反应器)膜处理站,全面剖析水质对其运行状况的影响。详细分析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3-N)、总磷(TP)以及悬浮物(SS)等关键水质参数,以明确污水水质特性。在污泥特性方面,通过测定毛细吸水时间(CST)评估污泥脱水性能,发现水质变化可改变污泥脱水难易程度。运用生物信息分析技术,揭示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水质参数的内在联系,不同水质条件下物种相对丰度呈现明显差异且与处理效能密切相关。借助跨膜压差(TMP)测量等膜污染监测方法,实时掌握膜污染状况。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水质参数与污泥特性、生物信息之间存在复杂关联,这些关联共同影响农村MBR膜处理站的运行效果,为精准调控处理站运行提供了全面的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有助于提升农村污水处理的效率与质量并降低运行成本。
2025年11期 v.25;No.312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7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郭炳良;
以甘肃河西走廊西汉至明清时期151处古城遗址为研究对象,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河西走廊古城遗址时空演变及其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张掖市古城遗址分布数量最多,县级古城遗址为数量最多的等级,在张掖市、酒泉市和武威市集中分布;古城遗址在各时期分布存在一定不均衡性和集中性,主要表现在明清时期,可能与时期较近、保存较好有关;古城遗址在张掖出现过多个时期的密度极核区;古城遗址分布方位特征随着时间分布,“东偏南-西偏北”的方向趋势和集中趋势越加明显。
2025年11期 v.25;No.312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9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张冰;胡婷婷;玉泉;
探索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结合RAG(检索增强生成)和Stable Diffusion模型、AI Agent(AI智能体)等核心技术开展知识挖掘的方法、工具、技术框架与应用实践,开发与应用基于AIGC的图书馆智能管理助手,助力产业发展与知识传播。重点研究基于AIGC的图书馆智能管理助手的开发过程、模型原理及如何利用AIGC技术拓展图书馆知识服务,并进一步融合产业发展需求,展望未来服务拓展功能。通过开发与实践,构建集高效、智能、个性化于一体的图书馆智能管理助手,探索AIGC技术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创新应用,以期为大模型在图情领域的专业化、场景化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v.25;No.312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权;
天府气田侏罗系沙溪庙组纵向上砂体叠置发育,产气层地层压力由浅至深差异大,压力系数从超低压、低压到常压均有分布。由于受到储层储集性、含气性和地层压力等因素的多重影响,导致此类气层产能预测的误差很大。为此,以天府气田致密气为对象,先根据产能主控因素划分气层产量级别,建立不同产量级别下的气层等效柱体模型,优选Redlich-Kwong状态方程,推导、计算地层条件下等效柱体内甲烷总质量,再依据总质量建立产气量预测模型,实现多压力系统气藏产能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气层等效柱体模型综合研究区产能主控因素,经过理论推导与参数拟合构建一个半理论半经验产能预测模型,相比数理统计法更具理论推导意义;模型基于Redlich-Kwong状态方程,充分考虑了研究区地层条件和流体特征,有助于提高预测精度;结合实际数据对比多元回归法预测产气量,采用基于等效柱体模型的产能预测方法误差更小。
2025年11期 v.25;No.312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常伟;胡志超;潘多昭;师继文;
电池的健康状况(SOH)和电池的剩余使用寿命(RUL)是衡量电池性能衰减和剩余使用时间的关键指标。预测电池SOH和RUL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通常会借助电池运行数据来训练机器学习算法,如神经网络或深度学习,以此来捕捉电池SOH和RUL的变化规律并进行预测。传统的机器学习模型往往采用单个模型来适配整个数据集,这在面对复杂且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数据时显得力不从心,每一个预测目标构建一个模型,模型训练和维护成本较高。使用稀疏混合专家模型(SMoE),构建电池SOH和RUL的联合预测模型,使用电池融合数据,同时预测电池SOH和RUL。在NASA(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公开数据集合上测试效果。结果表明,提出的联合预测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电池SOH和RUL,SOH预测值的均方误差为0.069,RUL预测值的均方误差为2.042。在电化学阻抗谱(EIS)公开数据集合上测试效果,联合预测模型的SOH预测值的均方误差为0.118,RUL预测值的均方误差为3.072,准确性均有大幅度提升。
2025年11期 v.25;No.312 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圆红;姜山;李鹏斐;
为解决大秦铁路轨道电路分路不良、红光带等问题,提出计轴技术与轨道电路共缆传输方案。分析计轴技术在解决轨道电路问题中的应用潜力、设计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关键模块以及明确系统工作流程;然后对关键部件进行设计,并结合现场情况提出相应的改造方案;最后对系统进行整体测试,验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测试结果满足预期。该方案可为存在分路不良、红光带等问题的相关线路提供技术参考。
2025年11期 v.25;No.312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荆增强;
机场运行安全是民航安全的基石。通过构建机场运行风险评估体系,对机场运行安全进行风险评估,提前发现并排除运行风险因素和安全隐患。首先,结合人-机-环-管的理论,建立机场运行安全评估体系;然后,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两种方法,分别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对两种方法得出的数据进行相互修正,进行加权综合计算,得出各级指标的综合权重;最后,对运城盐湖国际机场运行进行风险评估测试,测试结果正确合理。
2025年11期 v.25;No.312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乔振;任海霞;
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重点任务。未来产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如何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在梳理未来产业概念、内容和特征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探讨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路径,包含加强顶层规划和布局、加大原始科技创新成果供给、强化技术创新要素协同。最后以江苏、北京和上海作为案例,探讨3地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实践探索,以期为其他省份推动未来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2025年11期 v.25;No.312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郭旭;胡桂洁;吴梦雅;
就地城镇化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深刻影响着制造业的转移趋势。为探讨就地城镇化对中国制造业转移的影响,基于产值与劳动要素双重视角,构建就地城镇化、制造业产值转移、劳动要素转移的指标体系,测度2013—2021年各省份的就地城镇化、制造业产值转移和劳动要素转移指数,并测算制造业产值与劳动要素双转移协调度,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就地城镇化对中国制造业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地城镇化可以促进中技术产业的劳动要素转移,抑制高技术产业的劳动要素转移,并对不同技术类型制造业的产值转移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同时,就地城镇化对初级和高技术产业的产值与劳动要素转移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
2025年11期 v.25;No.312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谢秀钿;周鸣宇;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明确的发展思路,亦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在此背景下,地方传统支柱产业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可通过组建区域性行业联盟、设立地方行业质量认证标准、提升产品力、完善评估和风险管控、以软实力柔性耦合高质量发展动能等路径,实现由数量追赶走向质量提升、由要素驱动转向全要素升级、由产业规模扩张转向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2025年11期 v.25;No.312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刘芳彤;刘华;
基于2012—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创新要素集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要素集聚能够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且在促进本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阻碍临近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正向调节创新要素集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在东部地区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不显著;数字化转型正向调节本地区内创新要素集聚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对地理位置临近的地区调节作用弱,而对经济位置临近的地区调节作用强;高市场化地区的创新要素集聚较之低市场化地区,能够更显著地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推动区域创新合作、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要素适当集聚。
2025年11期 v.25;No.312 132-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魏正妍;石沂哲;
当今时代技术创新作为驱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发挥着引发产业变革、催生新兴产业的重要作用。对2012—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相关实证分析,研究其作用机制路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可以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对国有新能源汽车企业创新驱动强于民营企业;相比于西部城市,数字经济在东部城市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更大。因此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充分发挥其大数据资源与信息优势是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5年11期 v.25;No.312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富宁;张洁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新质生产力赋能少数民族非遗资源产业化发展,对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和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具有关键作用。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与少数民族非遗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双向耦合,并以广西恭城县瑶族非遗产业为典型研究案例,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瑶族非遗资源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发展资源联动不足、区域产业基础薄弱、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创新发展动力疲乏等现实困境。提出整合非遗文化资源、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全力推动标准建设、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等实施路径,以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促进少数民族非遗相关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2025年11期 v.25;No.312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张慧;田东;冯建英;穆维松;
中国蓝莓产业在过去20多年中得到了快速发展,蓝莓加工业则成为延长蓝莓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的重要方式。随着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商平台已经成为重要的蓝莓加工品销售渠道。获取京东平台上蓝莓酱、蓝莓酒以及蓝莓冷冻果3种主要的蓝莓加工品的商品详情和销售信息,通过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分析,提取3种蓝莓加工品的典型商品属性特征,比较分析不同产品的销售情况,并挖掘蓝莓加工品的市场偏好。结果显示:中国蓝莓加工品的进口覆盖率不高,国产蓝莓加工品在数量和销售量上占据主导地位;蓝莓酱市场稳固,国产品牌的质量和市场份额具有一定优势,产品单价较为集中,包装形式多样,符合市场需求;蓝莓酒属于小众品类,但具有市场潜力,其品牌价格差异较大,包装形式和单瓶容量基本统一,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中低价位区间的产品;蓝莓冷冻果的知名品牌较少,消费者更倾向于中低价位产品,进口产品的品质和品牌优势更明显。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蓝莓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以期未来蓝莓产业能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2025年11期 v.25;No.312 155-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高亚麟;杨欣然;曹暕;
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有助于通过数字乡村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在要素资源分配不均的大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是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途径。基于多源流模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路径,再通过深入调研河南省3个典型数字乡村建设历程和现状,具体分析不同乡村数字乡村建设的切入点,总结不同地区、不同特点背景下乡村建设数字乡村的可行措施。
2025年11期 v.25;No.312 165-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丽娟;
近年来,随着国家持续加强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民族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聚焦2013—2022年8个民族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回归方法,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对乡村产业融合的影响,并探究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乡村产业融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涉农贷款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应加强民族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2025年11期 v.25;No.312 17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付业勤;冮强;谢梓滔;赵志峰;李锋;
开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研学旅游,是落实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履行环境教育的社会责任,促进国家公园经济、社会与文化效益全面实现的重要举措。基于“RMP(资源、市场、产品)+”思路,提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研学旅游开发资源、市场、产品与课程(RMPC)分析模式,运用资源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研学旅游的资源和客源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研学旅游资源类型齐全,研学旅游资源数量与自然保护地的分布高度相关,动植物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研学旅游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处理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从产品开发和课程设计维度,提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研学旅游开发体系,以旅游开发赋能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绿色崛起。
2025年11期 v.25;No.312 17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秋梅;
新能源汽车具有节能与环保两大特性,且融合了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多个领域内的变革性技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基于此,基于南京都市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以SWOT(态势分析法)分析南京都市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针对存在的劣势和威胁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为南京都市圈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和动能。
2025年11期 v.25;No.312 18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张咏琪;张裕凤;柳倩;
采用区位熵法、超效率SBM-UN(非期望SBM)模型以及面板Tobit模型,探索县域层面产业集聚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县域第二产业的集聚程度先升后降,第三产业的聚集程度先降后升;内蒙古县域土地利用效率总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且高值区域逐渐向中心集中;内蒙古县域产业集聚对土地利用效率起到了正向驱动效应,其影响机制呈现明显的异质性,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对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土地利用结构、消费水平和企业规模对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起到负向阻滞作用;各旗县(区)因资源禀赋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产业集聚水平及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较大。未来应继续加强产业集聚的引导和规划,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025年11期 v.25;No.312 192-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8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蒋中恒;夏安桃;
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上犹县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并以游客满意度作为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特征值,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上犹县的客家文化和生态资源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坚实基础,但存在配套设施、交通可进入性、文化开发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不足。建议完善配套设施、优化交通网络、加速文旅融合和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促进乡村资源整合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2025年11期 v.25;No.312 202-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赵琛;刘斌;赵溪语;赵旭洁;
根据排放系数法测算江苏省整体以及苏南、苏中和苏北2001—2019年碳排放量,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分别测度江苏省3大区域碳排放差异。基于STIRPAT模型,利用岭回归法探究江苏省整体及3大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机理,运用情景分析法预测江苏省2020—2035年碳排放量及碳达峰年份。结果表明:样本考察期内江苏省3大区域碳排放存在显著差异,碳排放差异总体上随着时间推移波动上升;人口规模、人均GDP、城镇化率、产业机构、能源强度均能显著影响江苏省及3大区域的碳排放,其中,人口规模是江苏省和苏南区域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城镇化率是苏中和苏北区域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在经济放缓情景和产业升级情景下,江苏省碳排放量在2030年实现峰值最低。
2025年11期 v.25;No.312 210-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章书凝;吴桥;钱忆薇;张红叶;赵钰逸;
立足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的客观实际,结合工业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制造企业-政府”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对系统的演化策略稳定性进行分析及验证,研究制造企业支付的佣金系数、平台的开发及运营成本系数、政府对平台处以的罚金金额对演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制造企业支付的佣金系数,可提升平台选择高程度的安全生产监管服务水平的概率和制造企业选择加入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平台的概率;降低平台的开发及运营成本系数,可提升平台选择高程度的安全生产监管服务水平的概率;增加政府对平台处以的罚金金额,可提升平台选择高程度的安全生产监管服务水平的概率和政府选择对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平台进行积极规制的概率。
2025年11期 v.25;No.312 218-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郭仪;陈世华;
以2011—2022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将数据转化为生产要素,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可以增强创新效率,促使企业加快工艺流程更迭和业务模式创新,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果因产权性质、高新企业性质及地区市场化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建议政府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和完善创新政策,企业应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加强数据治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2025年11期 v.25;No.312 224-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赵庆国;贾月;
为研究企业成本互担和政府补贴对绿色供应链成员的绿色努力水平、定价及利润的影响,考虑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绿色供应链,建立无成本分担且无政府补贴(NN)、成本互担但无政府补贴(CN)、成本互担且政府补贴制造商(CM)和成本互担且政府补贴零售商(CB)的4种模型。应用Stackelberg博弈进行求解,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制造商利润与绿色研发成本分担比例呈正相关,与绿色营销成本分担比例和政府补贴系数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零售商利润与绿色研发成本分担比例和绿色营销成本分担比例均呈负相关,与政府对其补贴系数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为绿色供应链成本互担和政府补贴业务提供了决策思路。
2025年11期 v.25;No.312 230-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曹文晴;
在“双碳”背景下,企业绿色行为受到重视,环境信息也越来越重要。作为高排放、高耗能的重污染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资源和社会问题,因此更加需要通过披露环境信息来关注其绿色行为。以宝钢股份为例,通过了解其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根据现有问题,提出针对政府和企业自身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提高重污染企业环境信息质量,解决环境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11期 v.25;No.312 237-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鹏姬;钟山;张丽丽;
新质生产力依托科技创新,通过战略新兴产业实现高效生产,研发投入是其形成的关键。通过构建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在理论层面探讨研发投入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并使用2000—2019年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研发投入显著提升高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市场化程度在这一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其中中部地区受影响最显著,其次是东部,西部影响最小。此外,东部地区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在调节高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论揭示了不同地区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化影响,建议持续增加对战略新兴产业的研发资本,并因地制宜差异化施策,以促进经济发展。
2025年11期 v.25;No.312 243-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英敏;赵益维;宦晨轩;
在“双碳”目标下,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升,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履责备受关注,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日益凸显。选取2013—2022年A股2 656家上市制造企业为样本,构建多维固定效应模型与双重差分模型,探究ESG履责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企业ESG履责能助推绿色技术创新,尤其在国有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中表现较为显著;ESG履责通过推动人力教育与技能高级化,增强企业对知识与技能的吸收能力,进而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此机制在国有与技术密集型企业中尤为显著;“双碳”目标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低碳企业实施效果优于高碳企业的状况。
2025年11期 v.25;No.312 251-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芬;白强;
与传统举国体制相比,新型举国体制的新特征在于面临新的时代背景、基于新的制度基础、肩负新的历史任务、立足新的发展条件。新型举国体制的实施,需要遵循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互补逻辑、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辩证逻辑、问题导向与自由探索的统一逻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互促逻辑。可通过建构5个关键机制,即战略导向政策牵引机制、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机制、基础研究持续支持机制、教育科技人才联动机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机制,促进新型举国体制落实落地。
2025年11期 v.25;No.312 261-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书音;李灿;
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常住人口变化,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农村人地关系。以土地利用年度变更数据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动态耦合、解耦模型,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常住人口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广东省农村常住人口和农村居民点变化的耦合关系类型主要是负向和高水平耦合类型,耦合特征两极明显;解耦类型以强负解耦和扩张性为主,分别分布于粤北和粤西。研究结果可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v.25;No.312 268-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6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博;张鑫洋;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提供了宝贵机遇。基于2009—2022年中国对RCEP伙伴国的数据,运用引力模型法,深入研究中国对RCEP国家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及潜力。结果表明,RCEP伙伴国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双方是否具有共同语言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向其伙伴国出口文化产品,中国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优化文化产品结构,强化与RCEP国家的多边合作机制。
2025年11期 v.25;No.312 277-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青;凌世婷;邓启平;
提升区域内产学协同发展效能是校地企三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促进该工作的前提是摸清企业与高校专利运用与技术供需现状。现有专利分析存在主要关注转让许可、对产学合作申请及非技术因素的驱动专利转让关注不够的问题,对企业技术需求的识别精度有待提高。以成都市郫都区企业与驻区高校为研究对象,综合专利数据与工商数据揭示区域内校企专利运用现状、专利技术需求,梳理校企技术交叉点,综合企业需求、区域发展导向,为区域专利管理提出建议。
2025年11期 v.25;No.312 282-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佳怡;翟羽涵;黎诚劼;吕拉昌;
基于incoPat专利索引数据库,从年份、地域、申请单位以及专利价值度4个关键维度对全球AI芯片和光刻技术的竞争态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0—2023年,全球AI芯片和光刻技术专利申请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AI芯片和光刻技术在专利申请和专利发明人来源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申请单位分布和价值度方面,尚未跻身前列。中国在专利集中度和核心技术竞争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需加强专利布局和技术创新,以提升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2025年11期 v.25;No.312 28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仇蕾;彭娇;刘艳丽;
通过分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欧盟地平线欧洲计划、德国科学基金会(DFG)、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和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等国际科研资助机构的经验,结合中国科研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绩效的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研创新性、国际合作深度、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建立反馈机制、长期跟踪与评估机制、提升合作水平的优化建议,助力中国在全球科研合作中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提升。
2025年11期 v.25;No.312 300-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辉;刘彦芝;康文彦;
博士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为中国中部省份高层次人才引进带来了新的契机,而高校是引进青年博士的主要单位。以近两年入职中国中部S省高校的23名青年博士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搜集资料并基于扎根理论研究范式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青年博士选择中部省份高校就业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直接吸引因素、专业发展因素、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4类,青年博士的就业选择受个体意愿和高校支持的推拉作用和受维持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双重作用,其中个体因素的影响作用最大。
2025年11期 v.25;No.312 308-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付大军;左粟民;汤琪;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校友资源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本,如何高质量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融合创新理论,构建一个结合“政产学研用资”6大要素的校友资源高质量开发利用理论模型,旨在探索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多主体协同,提升校友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进行学研和产用主体在政策驱动下的演化博弈分析,揭示供给链条与需求链条在环境型链条影响下的策略选择,并通过数值仿真模拟验证理论假设。最后,提出包括政策支撑、校友联结和市场导向3条驱动路径,并对模型长期效应及风险进行讨论,为校友资源高质量利用提供了实践指引,助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2025年11期 v.25;No.312 314-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蓓;刘睿;
产业政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基于知识图谱技术对该地区产业政策的驱动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以明确产业政策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平衡发展及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地区差异性、时间演进特征、政策导向等核心要素构建该地区的产业政策知识图谱,然后结合该区域的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利用知识图谱的可视化与检索功能,对496份政策样本进行PMC(政策模型一致性)指数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产业政策的驱动效应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态势总体稳中向好,各地产业政策样本的PMC综合指数得分均达到可接受及以上水平,其中,政策内容的实质、前瞻规划的能力以及保障与激励机制的构建是产业政策驱动效应的核心要素。据此,分别从政策的优化与完善、评估与调整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2025年11期 v.25;No.312 325-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4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廖芝;李琼;
基于2007—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社会救助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层面来看,社会救助推动了中国共同富裕整体发展水平,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对社会救助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从局部层面来看,3大区域的耦合协调性具体表现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存在区域差异性。
2025年11期 v.25;No.312 340-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