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新龙;闵祥;刘正威;邬凯;冯君;王恺;李涛;赵毅;
以209国道K1 980+700处顺层边坡为例,通过有限元数值计算,赋存滑面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从剪应力和坡向位移双视野分析滑面损伤时程演化规律和首次破裂长度确定方法;通过数理分析确定边坡锚固工程的最佳锚固角,并进一步探讨了桩锚组合结构加固顺层岩质边坡牵引式滑移破坏的处治效果。结果表明:渐进破坏过程中滑面剪应力分布呈驼峰状,滑面出现峰值点后不断沿滑面向坡体后缘推进,直至牵引式破坏边界;坡脚最先发生坡向位移且始终为最大值,全过程牵引滑面后缘发生变形,建立了滑面位移分布指数拟合关系式,拟合优度达0.996;滑面应力驼峰点可界定滑面损伤区段,即顺层岩质边坡首次破裂长度值,滑面位移起讫点的渐进线交点所界定首次破裂长度与应力驼峰点相一致,二者误差仅1.8%;边坡锚固角具有单调分布特征,建立了最佳锚固角与滑面的倾角、内摩擦角的量化关系;桩锚组合结构加固后,顺层岩质边坡滑面坡向位移降低93.33%,治理效果较好。
2025年16期 v.25;No.317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于淼;潘震;刘旭;汤晨;
为随着工业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六轴机器人在表面抛磨加工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针对六轴机器人在抛磨表面处理过程中的表面粗糙度控制问题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六轴机器人在抛磨表面加工中的应用背景和重要意义。进而利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对抛磨参数进行正交处理得到正交实验数据,通过MATLAB软件编写BP神经网络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建立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并对规划结果进行仿真实验。接着利用遗传算法对45号钢抛磨工艺参数进行参数优化、路径规划。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了45号钢表面粗糙度等效且精确的辨识,充分证明了该方法在相关任务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025年16期 v.25;No.317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昌淮;胡雄武;周继生;张平松;吴荣新;郭立全;
随着煤矿开采向深部发展,岩巷掘进的安全性和效率矛盾日益突出。针对煤矿岩巷掘进过程中的地质探测需求,提出一种隧道掘进机(TBM)随掘震电实时监测技术。通过系统架构构建、软件系统设计开发、装备研制等构建一套适用于煤矿岩巷环境的随掘震电监测系统。利用煤矿巷道随掘震电监测系统在谢桥煤矿1715A高抽巷进行巷道随掘震电监测,实时超前探测巷道前方破碎区域及高富水异常区,验证随掘震电双探技术对地下空间不良介质探测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有效识别掘进前方的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条件,为煤矿岩巷的安全、高效掘进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5年16期 v.25;No.317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2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姜涛;陈梦成;梅宇航;曾晨;许开成;于万友;
为研究不同土层空洞与地面塌陷下盾构隧道穿越不同土质的地表沉降规律。基于ABAQUS建立不同土质含土层空洞与地面塌陷的三维盾构隧道开挖模型,详细模拟盾构隧道掘进施工过程,并采用现场实测数据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进而开展不同土质下含不同类型土层空洞、不同形式地面塌陷以及土层空洞和地面塌陷共存下盾构隧道掘进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计算地表沉降与现场实测数据吻合良好,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不同土层盾构隧道掘进下地表沉降变形曲线形状一致,均呈凹槽型,凹槽深度和宽度随土层的不同而相应变化,隧道掘进穿越粉质黏土时地表沉降最大,而穿越泥质粉砂岩时地表沉降最小;空洞的存在使得隧道拱顶上方围岩稳定性减弱,施工扰动下引起空洞上方地表沉降加剧。不同位置的空洞对地表沉降有着不同的加剧程度,粉质黏土下,盾构隧道掘进地表最终沉降云图均关于隧道轴线呈“W”形双谷状分布;空洞位置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强弱顺序为:双空洞>隧道斜上方45°空洞>拱顶右侧空洞>拱腰外侧空洞;由于地面塌陷在隧道正上方,使得隧道上覆土的质量减轻,造成地表沉降最大值并未出现在隧道中心线上,而是向一侧偏移,因此,地面塌陷会恶化空洞的影响效果。
2025年16期 v.25;No.317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锋涛;陈伟雄;刘继平;孙明坤;冯斌;
氯离子含量是火电厂脱硫系统智能运行控制的关键指标。基于对脱硫废水预处理工艺和氯离子检测方法比对研究,开发了一套流动注射与分光度法耦合联用的连续在线检测装置。该在线检测装置测试标准溶液工作曲线回归系数大于0.99,相对偏差低于±2%,相对标准偏差低于3%。现场工业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该脱硫废水氯离子在线检测装置的最优预沉淀时间为20min,最优稀释倍数为20倍,与实验室测量结果相比相对误差低于±3%,能够实现连续准确运行。
2025年16期 v.25;No.317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健美;邓明荣;鲁啸;
北京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能力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决定了北京能否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通过采用国际合作论文、合作专利及高技术产品贸易额等数据,以北京为基础,与上海和深圳进行对比,分析北京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现状,展示其在全球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网络方面的表现,研判北京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位势、问题和挑战。进一步提出北京更高水平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对策建议,以有效应对美西方对中国的科技打压和孤立,同时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实效。
2025年16期 v.25;No.317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方裕;
有限元仿真是保障输电线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目前对于输电线应用仿真的研究非常少。为了保障输电线路安全,开展针对输电线的有限元仿真方法研究。基于Discrete Elastic Rod理论,建立新的有限元仿真模型,探究Discrete Elastic Rod理论架构下的输电线仿真应用的可行性与可靠性。研究表明,基于Discrete Elastic Rod理论的输电线有限元仿真模型在模拟输电线非线性大变形时具备高效率、易收敛的特点,并且足以满足工程实际的可靠性。
2025年16期 v.25;No.317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帅;
人工智能幻觉是指人工智能模型生成的内容看似逻辑自洽但缺乏现实依据的现象,其产生有着复杂的技术原因和社会根源。其不仅会造成其用户直接损失、加剧信息过载,还可能会阻碍人工智能技术的长期健康发展。应当综合运用技术、法律等手段,通过改进人工智能技术、制定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标准、制定《人工智能法》、设立人工智能监管机关等措施,减轻人工智能幻觉现象的发生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
2025年16期 v.25;No.317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代佳庆;
微风振动虽然振幅较小,但长期振动可能造成导线疲劳损伤,影响线路稳定性。基于尾流振子模型,结合Newmark-β隐式方法和非线性牛顿迭代法,开发了针对输电线微风振动的数值模拟程序,采用龙格库塔方法求解尾流振子的范德波尔方程,确保计算精度与稳定性。研究表明,在高频振动下,非线性杆单元与尾流振子模型耦合能准确捕捉振动响应特性。为输电线微风振动的数值模拟方法提供理论支持,并验证了程序在高频振动分析中的适用性。
2025年16期 v.25;No.317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淑彦;张亚军;孟程;
通过对共轴式直升机构型及操纵方式的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配平方程,相对比常规的6力素配平方程,加入上、下旋翼滚转和俯仰力矩最优化的目标解,形成8力素配平方程,采用更能模拟实际的复杂气动、多体动力学模型,利用谐波平衡法和力积分法对旋翼载荷进行求解,得到一组旋翼载荷最小的配平解。此方法对于无人直升机可以通过飞控设置实现,从而通过理论计算与飞控结合,将旋翼载荷控制到最小,给结构设计及优化提供更大的空间。
2025年16期 v.25;No.317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海斌;刘欢欢;
基坑变形预测是确保基坑施工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关键研究方向。针对基坑变形过程受多因素耦合影响、预测难度较大的问题,构建了一种基于多特征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变形预测模型。模型在设计中融合深层位移、地表沉降、建筑沉降、地下水位变化、支撑轴力等多源监测数据,综合考虑数据间的相关性与非线性时序特征。利用莱依达准则剔除异常值,采用Akima插值法填补缺失数据,并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筛选高相关性特征,以提高输入数据质量。模型参数通过Xavier初始化方法设置,并采用Adam优化算法实现高效训练。模型在工程实测数据上进行训练与测试,结果表明,测试集拟合优度达到0.899,均方根误差为1.708 9mm,平均绝对误差为1.283mm,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13.9%,能够准确刻画基坑沉降非线性变化趋势及波动特征。研究证明,该模型在多因素复杂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和适用性,可为深基坑施工变形控制及风险预警提供技术支持。
2025年16期 v.25;No.317 107-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9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正豪;
获取架空分裂导线自重作用下的形状是进行有限元分析的基础。由于输电线属于柔性结构具有较强的几何非线性,需要给出较为精准的初始条件。为了提高分裂导线的收敛效率,在共旋坐标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分裂导线有限元仿真方案,通过初始估算的方法获取导线和间隔棒初始形态和张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工况的迭代计算。结果表明,收敛性相较以往的方式有显著提高,为输电线路精确建模和分析奠定了基础。
2025年16期 v.25;No.317 116-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洪攀;
现有商业化软件缺乏针对输电线路特征的快速建模方法,研究开发一款针对输电线路的防舞优化软件对于电网的数字化发展极为重要,经过与Abaqus成熟的商业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自研程序的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通过特定的方法结合软件的仿真分析结果,设计了垂直排列的三相输电线路的相间间隔棒的一种防舞优化方案,对于线路舞动过程当中的最近距离的抑制作用明显。为工程布置相间间隔的方案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16期 v.25;No.317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艳菊;史鑫琪;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对于辽宁的全面振兴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利用2011—2022年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并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识别影响两者融合发展的内部因素。结果表明:辽宁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稳步提升;尽管两者的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但呈现上升趋势;区域数字融合发展水平存在异质性,具体表现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圈>辽西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环境和科技创新水平是影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制定差异化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策略、构建协同提升的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2025年16期 v.25;No.317 147-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晨宇;
研究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植被恢复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聚焦于典型喀斯特小流域森林凋落物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样点测量和遥感数据分析,探讨凋落物厚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厚度在研究区内呈正态分布,表现出中等强度变异,且空间分布较为平稳,环境因子普遍显示出中等到强程度的变异,反映了喀斯特小流域环境的显著空间异质性。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坡向、相对海拔和胸径与凋落物厚度呈正相关,而坡度变率、岩石裸露率和地形湿度指数等则呈负相关。随机森林模型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别筛选出4个和10个关键环境因子,其中坡向、相对海拔和胸径被两种模型共同识别为重要因子,且最重要的因子均为坡向。
2025年16期 v.25;No.317 154-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辛宇;
城市兴趣点(POI)是城市建筑的属性,重点代表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实体,而城市空间结构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区域性推演。选取人工智能(AI)算法对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中的城市POI分布进行深入研究,使其服务于城市建设。以兰州市为研究对象,构建“AI算法-POI数据-市民需求”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通过K-means聚类算法精准识别城市兴趣点(POI)分布,进一步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预测POI动态分布,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结合千人问卷反馈,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结果显示,兰州市有549个单一功能区和127个混合功能区,土地的混合利用率较低。交通便捷性与商业规模是影响空间布局的核心因素,兰州市未来的城市空间结构需强化交通网络与商业密度协同。
2025年16期 v.25;No.317 163-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4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小康;鲍玮珺;韦润;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的关键所在。基于2010—2022年湖北省12个城市面板数据,探讨新质生产力对湖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促进湖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五个子维度中,创新维度受到的促进作用最明显,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湖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的重要渠道。基于此,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个方面为提升湖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2025年16期 v.25;No.317 177-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由晨昱;
工业机器人是一个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基于专利视角,对全球和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布局情况系统梳理,重点分析青岛市工业机器人技术现状,剖析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研究发现,中国工业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69.8%,但青岛市专利总量仅占中国的1%,处于中国第三梯队,因此提出布局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拓展应用场景、扶持龙头企业提升专利质量、搭建成果转化平台、优化产业生态等建议。
2025年16期 v.25;No.317 186-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佳颖;王承云;梁怡彤;孙梦成;
为揭示咖啡店分布和城市创新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及其空间关联性,利用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方法,深入分析2023年上海市咖啡店布局和创新空间的关联强度。研究发现:咖啡店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城区,以科技园区和高校附近为主要集聚区,布局模式趋于“中心化”,呈现“一主多次”的空间集聚结构特征;创新空间呈现“一组团、多中心”的分布格局,布局趋于多中心布局模式;咖啡店的分布与创新空间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二者空间布局呈现出较高程度的吻合特征,验证了咖啡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城市创新活动的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空间指示能力。研究结论可为创新型城市的空间优化与合理布局提供参考。
2025年16期 v.25;No.317 195-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洁;王青春;文荣琴;危宇宁;
井陉地区广泛出露寒武系张夏组叠层石灰岩。通过野外地质观测、鉴定和室内岩矿测试手段,对叠层石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进行研究,深度探讨叠层石的生长机制。研究表明,研究区发育2种叠层石礁体、6种不同形态叠层体,不同形态叠层体在潮坪相带不同位置发育。另外,角质海绵和钙化蓝细菌建造对叠层石暗纹生长具有重要作用;藻丝体可促进白云石沉淀物质沉积暗纹后期发生白云岩化,复杂生长的藻丝体更容易捕捉有机物导致暗纹增厚。
2025年16期 v.25;No.317 203-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8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海珍;李权;
为查明巢湖南岸某小流域的污染特征,摸清污染源状况,建立关键源信息数据库,通过单因子指数法分析小流域水质污染特征,并应用清单分析法估算流域11种污染源的负荷状况,解析关键源。结果表明:研究区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差,75%以上点位超标,且平水期和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空间特征上,枯水期城镇居民区附近的水系水质较差,而平水期和丰水期穿过农田和村镇的水系水质较差。COD、NH3-N和TP浓度变化分别受水量稀释、源量变化及二者共同作用的影响。研究区水环境COD、NH3-N和TP污染负荷分别为1 100.90t/年、111.73t/年及15.79t/年,其中COD以点源污染为主,NH3-N和TP以农业源为主,且三者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高值区域均位于城镇区域,是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城镇生活源、农田面源、农村生活源和畜禽养殖源是区内应重点管治的关键源。
2025年16期 v.25;No.317 212-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诗宝;赵勇;黄梅婷;韦春霞;孙平;
为研究南宁市富水圆砾层对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的影响,以工程地质钻孔数据为基础,基于MapGIS平台研发南宁地质空间大数据分析系统,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方法首次构建南宁市建成区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并从三维空间上研究富水圆砾层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南宁市富水圆砾层主要分布在西乡塘区、邕江以北,邕江以南分布较少,邕宁区有少量分布;厚度为0~25m,从西到东呈现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规律;总体积约为5.688 754×10~8m~3,约占整个南宁盆地三维地质模型体积的2%。构建的南宁市建成区三维地质模型、富水圆砾层厚度等值线图及剖面图,可为南宁市建成区今后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有用的参考。
2025年16期 v.25;No.317 221-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